東門市場成立於1900年,1977年改建成為全台第一座集合市場,也是新竹第一座有電扶梯的市集,鼎盛時期的營業攤商超過500間,早期市集一樓除了販售生鮮雜貨之外也有多間服飾店,二樓則有古董店、西服店和旗袍店,三樓則是音樂教室、藝術工作室和成排的熱炒跟火鍋店...等,是當時新竹現代化的象徵。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,經濟活動的轉向,東門市場榮景不再。

東門市場距今超過百年的歷史,在空間活化以及內容轉型的同時,有賴相關單位更積極投入更多文化與教育推廣活動,讓新竹市民及外來客更能認識屬於新竹獨特的在地文化,連結在地居民的生活與情感,方能永續經營並傳承文化。2016年由學生團體與新竹市政府合作進駐東門市場,著手進行新舊融合的市場活化改造運動。







中央市場又被稱為「中央百貨」,在這裡除了柴米油鹽醬醋茶外,日常生活用品也可一併購齊,中央市場之所以能發展得如此繁榮,除了地域性外,它的便利性也是一大重點。​​​​​​​新竹市知名度最高的三間廟宇為城隍廟、東寧宮與關帝廟。三間廟宇香火鼎盛,帶動市場的生意,也使得中央市場成為攤商必爭之地。新竹市有閩南人、客家人兩大族群,所以中央市場也匯集了各式閩南、客家美食。






建於清乾隆十三年(1748)的新竹都城隍廟,為全台最大的城隍廟,也是「官階」最高的城隍神祇。由淡水同知曾曰瑛倡議興建,1875年,淡新分治,設台北府,但府治仍在新竹,故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-威靈公,香火鼎盛,有「新竹城隍爺,北港媽祖婆」的稱譽。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台灣之最,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為城隍,所以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;新竹都城隍廟廟埕的巿集小吃攤,成為新竹特色之一。新竹都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,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,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,據傳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,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『世事何須多計較,神天自有大乘除』;新竹都城隍廟門前的石獅及其他雕飾均有藝術價值,龍柱是北台名師辛阿救的作品,雕工細膩生動,進入大門上方的八卦藻井,為泉州惠安大木匠師王益順之作,十分具有歷史意義的作品。


來源:新竹市政府




在新竹城內,大部分是從清朝的福建省泉州府遷徙而來,晉江是在泉州府同安縣的狹巷,新竹人家中有很多祖先牌位寫著銀城、銀江,因為當時是個很繁榮的地方,銀飾業發達。因此同安又稱為銀城,晉江又稱為銀江。

國民政府接管政權,幾經國家政權轉移之下,人民的悲歌,身家、性命、財產都會有所改變。這也是台灣島嶼的歷史特性,四百多年間幾經異族的統治和政權的轉變,每每國家的改變,對於人民生活也會造成極大的衝擊和變化。然而,在各個政權下,卻也留下深刻的內涵,一如日治時期,對於近代的公共建設有著相當的影響性。


來源:記益周

新 竹 市 集
Published:

Owner

新 竹 市 集

Published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