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ane (Yu Tung)'s profile

2018 找尋昔日大壩的當代榮景

(原文刊載於2018桃園誌十一月號)

沿著大漢溪的腳步前進,石門水庫不僅是桃園地區重要的水利設施,更是臺灣獨一無二的觀光景點。興建於1964年,石門水庫是臺灣工業發展的見證者,美麗的壩頂風光,也讓石門水庫成為出門旅行的首選之地。時過境遷,石門水庫受歡迎的程度開始衰弱,也讓政府開始思考創新與轉型。2015年開始,石門水庫開始透過活魚節、熱氣球節、以及更多基礎建設的改善,希望能讓人們重新看見石門水庫的美麗與榮景。
「石門水庫的興建,其實來自於桃園與新竹的社會人士,長時間由下而上積極爭取而來的。」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、同時也是中央大學圖書館館長的李力庸教授說道。日本治理台灣期間,殖民政府雖然陸續完成了許多重要的農業灌溉設施,但仍有部分區域無法享受水利的便捷。以桃園為例,日本時期完成的桃園大圳雖然解決了中壢、桃園地區的缺水困境,桃園地區東南方、新竹縣北方卻留下了巨大的缺口。西元1947到1955年間,當地就發生數度旱災,農作物收成數量只有預期的兩成,使得當地農民借貸度日、苦不堪言。

1948年,在飽受旱災之苦多年後,當時的新竹縣長於是聯合地方熱心人士,組成了「新竹縣石門水庫建設促進委員會」。沒多久之後,桃園縣從新竹縣劃分出來,計畫中的水庫集水區因為位在桃園縣,這個組織於是在1950年改名為「桃園縣石門水庫建設促進委員會」,由當時新竹縣與桃園縣的縣議會職員兼辦會務。在這段期間,委員會為了爭取水庫的興建,多次邀請政府首長、各級民意代表、中外商界、各大報記者參觀石門水庫基地,四度向當時的行政院遞交陳情書。可惜的是,1950年韓戰爆發之後,石門水庫的建案並未受到美援計畫的資助,在缺乏資金和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,相關計畫不斷延宕。
1953年七月,南北韓簽署停戰協定,短期的和平終於為石門水庫帶來曙光。一直到這個時候,安定民生與經濟成長成為國民政府建設台灣的第一要務。1956年,行政院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正式成立,開始對外招標。

「以大壩的工程而言,當時國內尚無大壩工程設計的經驗。石門水庫的興建,因此必須以邀提計畫的國際招標方式進行。」李力庸教授說到,石門水庫由當時美國提艾姆斯公司(Tippetts Abbett Mccarthy Stratton,TAMS)擔任設計。過程中,臺灣也派遣人員前往美國受訓,回國後協助後續的施工、監造等工作。施工過程,委員會更設立施工隊與機電隊,並招募甫退伍的工兵與裝甲兵加入施工團隊,以軍隊編組的方式進行管理。這段時間,石門水庫孕育了500多位工程師、技工10000多人,成為臺灣未來各項重大工程的重要人才。

「石門水庫施工長達八年,中間經歷了許多挑戰和困難,才完成這項亞洲指標性的工程。」李力庸教授分享到。石門水庫本來的大壩其實是設計為拱壩,但壩基開挖後,工程團隊才發現地質不如預期良好;再加上當時法國發生拱壩潰裂的災害,迫使全世界的拱壩因故停建,石門水庫的大壩也因此改為今日所見的土石壩。完工啟用之前,石門水庫又遭遇葛樂禮颱風襲台,造成整個石門水庫流域嚴重的沖失、崩塌,施工團隊於是又陸續興建義興攔砂壩、巴陵壩,才讓石門水庫具備抵禦颱風的能力。

「石門水庫客服大量的技術和挑戰,可以說是台灣國力的象徵。」李力庸教授說到,石門水庫完工之後,接連成為許多外賓參訪的重要景點,越南吳廷琰總統、泰國總統蒲美蓬、大韓民國總統朴政熙夫婦,都曾經親自早訪、參觀水庫。除了解決桃園新竹地區農業灌溉的問題,石門水庫也帶來了發電的功能,石門電廠、義興電廠,都是以石門水庫之水力進行發電的重要設施。更重要的是,這裡也成為獨一無二的觀光資產,為桃園帶來了無數的商機與機會。
「石門水庫,曾經是北台灣的『十大觀光景點』之一。」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楊盛評局長驕傲的分享到。石門水庫完工之後,這裡就成為國人週休二日的旅遊首選;旅客不僅能夠在壩頂飽覽湖光山色,周圍的飯店、樂園設施也是相當充足。然而,隨著旅遊習慣的改變,石門水庫因為缺水危機、以及觀光設施的缺乏,一度在觀光層面失去光環。

「我們相信,石門水庫的觀光價值,其實是非常豐富的。」楊盛評局長分享道,石門水庫的景色相當優美,位置接近大溪、羅馬公路、龍潭等地區,只要有好的規劃和創意,就能找回過去的榮景。由於水庫對於水資源的保護,石門水庫的觀光不能仰賴新興的建設,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於是將重點,放在遊客行為的改造上。「簡單來說,我們要想出新的玩法。」楊盛評分析到,大部分的人來石門水庫都只會在大壩上短暫停留,而觀光旅遊局的目標,就是希望透過多元的設計和安排,延伸旅客的活動空間。

對於觀旅局而言,觀光不僅是一個活動,更重要的,它也可以成為地方的經濟命脈。「我們開始在不同的月份舉辦活動,藉由活動吸引人潮、也給地方的商家看見希望。」楊盛評說道,自從中央通過補助計畫之後,觀旅局就開始以活動吸引人潮。六月的熱氣球節、十月份的活魚節和風箏節、十二月的路跑活動,觀旅局開始以不同的媒介與旅客對話,為石門水庫的觀光產業尋找可能。

在眾多的活動中,活魚節則是結合了飲食與觀光的重點活動。石門活魚向來是人們拜訪石門水庫時不能錯過的美食,觀旅局利用當地名產進行包裝,重新與客家、東南亞、原住民等多元料理結合,為活魚賦予當代的多元意涵。「我們希望能創造石門水庫當代的榮景。」楊盛評有信心地說道,如今石門水庫的活魚餐廳已經琳瑯滿目,旅客來到這邊的選擇也日益多樣。石門水庫或許讓出了亞洲第一大壩的寶座,但透過基礎設施的改善、以及創意活動的搭配,桃園市政府相信,它的故事與山水景緻,將持續在旅人心中留下不朽的風景。
冷知識:許多釣客前往水庫釣魚時,會帶著漁獲到附近的店家消費,有些店家甚至會熱心的幫助釣客料理新鮮的「戰利品」。這種風氣在當地快速的擴散,逐漸讓「石門活魚」成為當地觀光的另類品牌,也讓本來商店街的店家也因此迅速轉型成為活魚餐廳,成為1970年代當時台灣人共同的味覺記憶。
2018 找尋昔日大壩的當代榮景
Published:

Owner

2018 找尋昔日大壩的當代榮景

2018年,我替桃園誌製作了一個關於石門水庫的專題。

Published:

Creative Field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