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ang Yen 張巖's profile

庇護所-專刊|Sanctuary Catalogue

Editorial
InDesign
庇護所 - 專刊

藝術家:王文志
設計:張巖
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

-

Sanctuary - Catalogue

Aritist: Wang Wen-Chih
Design: changyen
publisher by: 201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

-

負責王文志老師的《庇護所》作品視覺製作長達了8個月的時間,從視覺的提案到此刻專刊的印製完成,有太多太多的想法與心得了。一開始得知老師的作品即將在美術館的廣場展出,而且是如此龐大的一個製作物,光是想像就很難,你完全無法得知會是一個怎麼樣的過程與成果。展覽的初期從視覺的規劃到平面的誕生,我們採用了老師的草稿與牛皮紙的結合,在平面海報與周邊延伸當中,我們期待將老師此次的視覺帶入更為自然的元素。

而這次在專刊的材質上,我們跳脫了紙張的印製,改用竹片來製作,封面竹片以雷雕切出《庇護所Sanctuary》等字。會使用竹片的原因,是因為竹子是老師在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材料,也是最重要的媒介。封底的部分則是在竹片上以兩層燙白的形式,表現在《庇護所》裡往上看的天空景色。書腰的部分,為了完整地呈現竹片之美,我們使用描圖紙,印製了老師的手繪草稿。當書腰與專刊組在一起時,就如同平面海報的重現。

內頁的部分,扉頁、內頁、手稿頁,分別使用了三種紙材。前扉頁為白色,象徵白天;後扉頁則印黑,象徵黑夜。中間穿插了摺頁,全開後可見完整的《庇護所》以及台北市的城市街景。封底裡則鑲嵌了黑色USB,拆下後可用電腦開啟播放,裡頭記載了王文志老師在製作《庇護所》時的所有花絮與片段。

這次的專刊,無論在前期製作或是後期印刷都花了非常長的時間,其中包括了竹片雷雕的打樣、燙白、內頁文字與圖片編排、材質的選擇等等。這次在竹片雷雕上遇到了一些問題,因為雷雕機力道太大會容易使竹片焦黑,太小則字不明顯,而這要特別感謝陳先生的大力協助與幫忙,這次的專刊上真的多虧了他才能完成。另外要感謝北美館的琳蓁,同為天秤座的我們,有時候會特別想要對某些事情努力與執著,謝謝妳在我快忙翻的時候還特地幫我處理後續的事情,想到就想哭嗚嗚嗚嗚嗚。

最後,這次《庇護所》真的完美落幕了。如果你沒有來到北美館觀賞到《庇護所》,或是來了因下雨而沒開、撲了個空的民眾,也請別擔心。我相信老師一定正在創作新的作品,也期待著讓我們看到他新的想法與創意。請再等等,也許在過沒多久的將來,我們會再度看見更創新的空間與藝術,敬請期待吧。






封面使用竹片並以雷雕切出『庇護所Sanctuary』等字。會使用竹片的原因,是因為竹子是老師在進行藝術創作的主要材料,也是最重要的媒介。


封底的部分則是在竹片上以兩層燙白的形式,表現在庇護所裡頭往上看的天空景色。


書腰的部分,為了完整地呈現竹片之美,我們使用描圖紙,印製了老師的手繪草稿。與專刊組在一起,就宛若平面海報的重現。


內頁的部分,扉頁、內頁、草稿頁,分別使用了三種紙材。中間穿插了摺頁,全開可見完整的《庇護所》現場以及台北市的城市街景。


手稿頁使用了香草紙做為區隔。


前扉頁為白色,象徵白天;後扉頁則印黑,象徵黑夜。


封底裡則鑲嵌了黑色USB,拆下後可用電腦開啟播放,裡頭記載了王文志老師在製作《庇護所》時的所有花絮與片段。


《庇護所》從美術館公共空間出發,以開放、可觸及的方式延伸美術館的社會價值與文化思辨。藉由戶外地景創作,賦予北美館新姿態,將藝術場域從白盒子游移至廣場,延續當代藝術之能量與精神。

王文志長期使用自然有機媒材,其創作養分來自家鄉梅山的成長經驗,透過集體勞動建構大尺度裝置,重現人與自然之間親密又不失崇敬的關係。作品本身即空間,藝術家藉此建立起人們相遇、交流的平台,促使美術館與市民有更多元的互動契機。參與者穿梭於手工編織之竹材屏障,除了感受自然材質與光線揉合的美感張力,藝術家亦希冀將原始山林的能量、環境的氣味、洗滌心靈的靜謐感帶給觀者,在都市中創造一個庇護之所。





庇護所-專刊|Sanctuary Catalogue
Published:

庇護所-專刊|Sanctuary Catalogue

庇護所 - 專刊 藝術家:王文志 設計:張巖 2018 臺北市立美術館 - Sanctuary - Catalogue Aritist: Wang Wen-Chih Design: changyen 201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

Published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