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ven Chuan-Shun Huang's profile

《工夫活》高雄前鎮地方誌 - No.1 創刊號

高雄前鎮地方誌《工夫活》
Issue No.1 創刊號

承蒙前鎮女婿典義兄推薦此「不山不市」的前草區,初入田野,我們的想像是以工業為主,充滿金屬、鐵鏽的陽剛工地,沒想到進去之後,路雖小些,但綠蔭公園隨處可見,也不失住宅區恬靜、悠閒的氛圍,遺憾的是走在路上似乎少見年輕人。

 近年來因執行教育部USR(大學社會實踐)計畫,學校團隊一起進入前鎮、草衙地區,我們還因此發明了一個既草根又新潮的名詞──「前草」,來稱呼這地方。這個區域就是一個落腳城市。在五、六零年代時,轟動全世界的拆船業與全台首設的加工出口區在這裡出現,那時來自全台各地的五路人馬紛紛來到這裡落腳,草衙地區從原本五千人以下的聚落,直線上升,最興盛時甚至曾經逼近五萬人來到此地居住,當地的耆老說,那時上下班的盛況,就如同一大堆沙丁魚擠在這裡,盛況空前,也是耆老們回憶的焦點。

但民國七十五年的「卡娜莉號」大爆炸後,拆船業延申的各種公安環境問題,開始被放大檢視,拆船業趨向沒落;加工出口區又因資本全球化使得產業轉移至成本低廉處,「前草」面臨去工業化後的「鏽帶」(Rust Belt)所衍生的社會問題。年輕人不再留在這裡工作,前草聚落逐漸老化。彎曲、婉延的道路,也讓人覺得那似乎是個化外之地,就像某位參與的同學說的,「大家說到前鎮都只知道台鋁、夢時代,彷彿再過去就是另一個世界一般。」

但隱藏在區域內的生活真的是如此嗎?當我們進入場域探訪一位又一位的在地生活者,聽著他們的嘴巴說,「做工的人沒什麼用」但敘說出來的生命故事,讓年輕的同學們認識到他們隱藏不住的驕傲,因為他們透過生命學習了功夫,透過功夫連接了人和這個世界,也養活了整個家庭。
    
我們相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,這些痕跡來自於工,夫,活。所謂「工」就是產業,「夫」就是與此產業技術相關的職人,「活」則再往外擴散,是指與此產業、職人相關的生活行業。不同的社區在不同的產業環境下會帶動出不同的工,夫,活。本團隊從前草出發,這段時間來,承蒙社區提供豐富的助緣,讓我們開採出「勞動價值」來彰顯前草生活的意義,這些意義希望經由課程共備傳遞給當地國中小學,經由創意的教學,讓先人的生活經驗得以內化給下一代。此份地方誌就在介紹部分的成果,希望大家指教。

文 / 蔡敦浩(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院長)​​​​​​​







出版發行|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品創基地
發行人|蔡敦浩
總編輯|楊士奇
編著|科技部HISP計畫、教育部USR計畫
顧問團隊|洪世謙、吳亦昕、游銘仁、伊藤佳代、王啟仲、黃郁晴、趙可卿、吳孟珍、李至昱
編輯團隊|阮偉華、楊智翔、洪筱婷、賴奇郁、吳霽芳、吳銘豪
視覺設計|58kg
插畫|林

Graphic Design by Steven Chuan-Shun Huang a.k.a. 58kg​​​​​​​






《工夫活》高雄前鎮地方誌 - No.1 創刊號
Published:

《工夫活》高雄前鎮地方誌 - No.1 創刊號

Published: